
6月10日,原中航二集团机载部部长张东红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离退休干部讲传统”首场宣讲会上,结合自己在机载导弹产研战线五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与认识思考,介绍了我国机载导弹发展简史,并以《三国演义》为类比,带领大家走进了我国空空导弹事业发展的当年岁月。
空空导弹与“三国”之间
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是不是很好奇?
一起来听张老的讲述
翻开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发展史,位于洛阳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前身、位于汉中的国营南峰机械厂和位于株洲的湘江机器厂(现中国航发南方)三个单位可称为“空导三杰”,它们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而且在相互关系和最终归宿上发生的故事,与历史上魏、蜀、吴“三国演义”的历程颇为相似。
展开剩余83%壹
“吴”——湘江机器厂
▲曾经的湘江机器厂厂房
湘江机器厂是“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航空工业奠基性企业之一,是我国空空导弹的元老单位。
1958年,国家决定从苏联引进K-5M型空空导弹进行仿制。在当时的一机部航空工业总局的组织下,湘江机器厂联合多家单位迅速开展工作,1961年建立的导弹院前身也随即参加,于1963年取得鉴定靶试成功,中国第一条空空导弹生产线和第一枚空空导弹“霹雳”1号在株洲诞生,我国的空空导弹事业就此起步。
▲“霹雳”1号
1964年,三线建设号角吹响,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湘江机器厂按照第三机械工业部统筹部署,配齐了从厂领导,到车间班组长和技术骨干的全套班子,以及全套生产技术资料等必备条件,在川陕交界的汉中大巴山区开始支援包建国营南峰机械厂。
▲湘江机器厂技术人员在空空导弹研制现场
湘江机器厂不仅为三线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也开发出外贸型产品,2016年起归属中国航发管理。
“蜀”——国营南峰机械厂
贰
▲国营南峰机械厂建厂初期
依据“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方针,国营南峰机械厂选址大巴山深处的“大佛洞”。
国营南峰机械厂也是我由陕北插队招工进厂,入职航空工业的地方。与我同期入厂的,仅北京知青就约达500人之多。我们的第一项“军工工作”,是从挖沟、盖房,参加三线工厂基本建设开始的。
▲北京知青在国营南峰机械厂建的“延安楼”
虽资历浅、技术力量弱,但国营南峰机械厂坚持自立自强,既继承了老厂的传统,也发扬了新企业的顽强,成功研制“霹雳”2乙导弹,为三线厂生存和后来脱困搬迁的自有资金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开发出了几款颇有销路的主干民品。
▲歼8携带“霹雳”2乙
国营南峰机械厂在条件艰苦的大巴山深处生存了30年之久。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涌起,考虑到经营发展环境要求,上级部门决定将国营南峰机械厂“脱困搬迁”至洛阳。
国营南峰机械厂迁至洛阳,为将来空空导弹厂、所合并创造了条件。
叁
“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前身
▲导弹院前身大门
研究所承担着型号研发、预研及技术支持保障重任。
1961年,为加强航空武器装备科研,国家组建成立航空兵器设计研究所。在之后的科研体制调整中,航空兵器设计研究所中,专门承担空空导弹研究设计任务的力量组建成为导弹院前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重点工程建设加持下,导弹院前身得以集合资金与人力物力,变身成为科研生产复合体。随后与南峰机械厂进行了实体联合,为后续的合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空空导弹专家、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
他曾在红外型导弹首枚定型弹靶试失败后,毫不气馁、顶住压力,身为年近花甲的总设计师亲自带队在茫茫戈壁滩上将导弹残骸碎片一一捡回来,准确分析了失败原因,最终使该型导弹成功取得设计定型。他曾经在9天时间里,环绕祖国大地一圈,为新型号科研攻关进行技术协调。经年累月的辛苦付出和责任压力终使他积劳成疾,于2000年6月的一天倒在了上班路上……
导弹院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充满艰难和考验的道路。以空空导弹专家、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为代表的一代代航空人接力付出、百折不挠,将我国空空导弹设计从“必然王国”推进到了“自由王国”。
“三国归晋”
随着国营南峰机械厂整体融入
2001年
新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重新组建挂牌
湘江机器厂已在此前退出导弹设计业务
我国空空导弹事业
长达三十年的“三国演义”
最终实现了“三国归晋”般的统一
开始了辉煌发展的新征程
铸神箭、扬国威
航空人步履不停
已然使我国空空导弹跻身
世界先进行列
创新的脚步也已
抢先跨入空空导弹领域的未知王国
并将继续
为护卫和平的天空
阔步前行
来源 | 张东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离退休人员管理局、导弹院、中国航空报、株洲发布、网络
本文转载自《中国航空报》股票配资论坛网
发布于:北京市益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